8月11日,骄阳似火。长(长兴)湖(湖州)申(上海)航道湖州城东水上服务区内,“苏内航机0518”船主吴斌把舱内的空调打开,享受着凉风。此时的服务区内,岸电设备正源源不断地为停靠的10多艘货船输送电力。
“我们跑船运的,船就是家,夏天、冬天特别难熬。以前是柴油发电,噪音大、隔两小时要给水箱加水,开空调的话,算下来要6块钱一小时。”38岁的吴斌是湖州长兴人,17岁就跟着父亲跑船运,他告诉记者,“现在有了岸电,使用还有补助,每度只要0.38元。以前大热天我们是往船外躲,现在就安安心心呆在船里。”
去年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播放了《2021年全球行动倡议——气候变化》纪录片,其中用2分42秒时长讲述了湖州港口的岸电建设。近年湖州推广内河港口岸电装置和岸电云网服务,建设港口岸电412套,实现了航区全覆盖,去年岸电用电量90.2万千瓦时,减少燃油消耗27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6吨。
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湖州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诸多探索的一个缩影。今年7月,国务院已批复同意湖州建设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让每个市民争做“碳达人”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1200多年前,张志和辞官来到湖州西塞山下,一叶扁舟、粗茶薄酒,过着“低碳”的隐居生活,他的《渔歌子》成为古典文人词的开山之作。
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17年来,湖州百姓在生态环境保育中享受到绿色福利,在生态经济发展中享受到绿色效益,也更为自觉地选择绿色生活方式。
垃圾分类是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标志之一,湖州的垃圾分类已连续三年列浙江省第一。
每天晚饭后,长兴县水木花都小区的胡佩刚读中学的女儿会和他对一天的生活垃圾进行清理分类,投入投放驿站。垃圾定时定点投放,两年多来已成为这家人的习惯。水木花都小区有5561户家庭、常住人口近2万,是湖州首批垃圾“定时定点定人定桶”精准分类的试点小区。长兴县林城镇北汤村在2015年就推行垃圾分类“红榜、黑榜公示”和激励措施,分类准确率超过95%。南太湖新区旄儿港社区居民沈杰家因垃圾分类精准率高,还贷到30万元低利率的“丰收绿色贷”。
2019年,湖州出台《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全国示范工作方案》,建立“4+3+N”分类体系,将日常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并将大件垃圾、园林垃圾、装修垃圾纳入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制定细分清单。2020年,湖州建立“垃圾分类智慧大脑”平台,实现垃圾分类全流程、可视化、数字化监管。目前,湖州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均达100%,问卷调查显示,小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覆盖率为99%,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村级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已全覆盖。
湖州长兴县北汤村的垃圾分类兑换超市
去年8月,湖州发布全国首个《绿色低碳生活指数报告》,其中,客观指标包含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5类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主观指标以调查方式测评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习惯养成程度;加权计算得出绿色低碳生活指数值。报告显示,湖州绿色低碳生活指数为86.8,较高程度地实现了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指数的发布相当于对生活方式进行一次体检,哪些方面不错、哪里存在不足,但生活方式毕竟是主观意志的选择,绿色转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引导,也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如垃圾分类上,通过积分兑换商品等,让大家有自觉参与的兴趣;绿色能源使用方面,农村百姓安装屋顶光伏不仅能用到绿电,还能将多余的电并网销售,增加收入。”湖州市文明办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
今年3月,由湖州市发改委指导建设的“碳达人”平台上线,涵盖减碳行为、权益兑换、碳汇交易、绿色公益等,按“行为能识别、数据可采集、减排可量化”,将居民屋顶光伏、电动汽车、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绿色出行等低碳行为开发为减排场景,贯通已有的绿色低碳行为平台数据资源,构建绿色生活“数据库”。
“以前出行基本开车,现在如果不急会选择公共交通,距离近的骑自行车,我们公司还有两个小伙伴专门买了自行车,骑行上下班。同时,尽量采用无纸化办公,一个月公司的用纸量减少了70%。”35岁的市民王佳荔告诉记者。在内测的“碳达人”平台上,王佳荔的积分在7000余位参与者中排前五。
7月,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批复湖州开展居民生活领域碳惠应用试点,依托“碳达人”应用场景,在推动建立居民生活领域碳普惠机制上探索创新。目前,“碳达人”已接入中国银联、公共交通、支付宝等平台的绿色行为数据,并推出“碳达人”积分商城,推动餐饮、百货等商户提供碳积分兑换实物、电子券等。
王佳荔用部分积分换了一个价值数百元的“洗护六件套”,转赠给60多岁的莫阿姨,“阿姨是我们助老扶幼公益团体的积极分子,搞活动结束,都会将垃圾收拾并分类处理。起初她不肯收,听说我是用‘碳达人’积分换的,觉得有意义,才收下了。”
“我们正在酝酿对‘零碳家庭’给予一定的政策激励,同时,探索运用计量标准等生成核证碳减排量,实现居民碳平台与工业碳平台多跨,推动建立碳汇市场交易机制。”“碳达人”平台负责人王涛说。
“精准画像”企业碳效,赋能绿色转型
“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苏轼从杭州到湖州后如此感叹。他四次到过湖州并曾任知州,留下70多篇诗文。“可惜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时间太短,不然他会对湖州有更多贡献——湖州盛产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他最先想到的或许就是发展竹产业。”8月9日在湖州举行的“宋词之州·2022中国词学高峰论坛”上,中国韵文学会会长肖瑞峰告诉记者。
湖州安吉县是著名竹乡,有竹林87万亩,曾以全国1.8%的竹产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业产值,但近年毛竹价格断崖式下降,加上采伐成本增加,竹林抛荒严重。安吉正在探索以竹林碳汇拉动竹产业振兴、竹农增收的致富新路。“竹林里都是毛竹,避免了普通林地因为树种太多带来的碳汇测算困难。”湖州市委副秘书长袁晓亮介绍。
去年底,安吉交易了全国首批收储竹林碳汇。山川乡大里村是首批交易受益村,村里把农户分散经营的5425亩竹林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经营,获得两笔收入,一笔是三年的竹林碳汇收储金27.55万元,另一笔是竹林碳汇售出后的反哺款1.99万元。“钱到账后又返回竹林经营,让钱生钱。”村委会主任应忠东说。
今年以来,安吉开展林权制度改革,竹农流转意向达成率超过90%,竹林将流转到“两山银行”。目前,安吉已完成首期竹林碳汇收储14.24万亩,合同金额7231万元,有4家企业完成碳汇交易56.3万元。
企业购买碳汇是治标,激发企业绿色发展的动力、节能降碳才是根本。因为纺织、化纤、非金属矿物等产业占比较高,湖州工业能耗水平一度高于全省水平,能源消费强度、总量“双控”任务繁重。
“工业企业占碳排放量的80%左右,但很多企业对所在行业的能效水平、自己所处位置没有清晰的概念,如果有直观的能效评价,会让落后企业有改进的动力。”国网长兴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王宁告诉记者。“碳效码”应用场景展示
“碳效码”应用场景展示
去年2月,全国首创的“碳效码”在长兴试行,通过引入经信、电力、统计等部门数据,贯通碳—能—电数据链条,对水、电、煤、气等39类数据进行共享,核算企业碳排放数据,定位碳足迹。据介绍,“碳效码”实行季度、半年、年度评价,将企业周期内单位产值碳排放量与所处行业同期单位产值碳排放平均值进行比较,评价其碳排放水平并赋码,企业能效水平一目了然。
“企业可通过手机端扫码查看,并得到与行业平均值相比的具体数值。显示为1级,表示单位产值碳排放远低于行业水平,3级则表示接近行业水平。”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碳效工程师钱心晖说,对“碳效码”4级、5级的企业将帮助进行技术改造,助力节能降耗。
长兴煤山镇的浙江奇达纺织有限公司首次评定碳效时,其2020年度数据被定为3级,在全县纺织业处于中等偏后。“后来我们投入8500多万元更新了设备,现在每吨丝的用电量从1250度降至960度,还利用厂房屋顶进行光伏改造,改善了能源结构,减少排放。”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杨明星说,2021年四季度公司的“碳效值”为0.48,在全县271家纺织企业中排第72位,碳效等级为1级。
“设计碳效评价体系,为全市37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精准画像,目的不是监测,而是引导转型,促进企业能源消费从‘降价’向‘降量’转变,推动绿色制造升级。”湖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碳效码”已开始赋能湖州的一系列改革。以“亩均论英雄”为例,原来100分的总分中能耗指标仅占4分,而在新的评价体系中,碳效指标占15分。标准的变化引发337家企业的评价结果发生变化,其中173家评级下降、164家提升,如评级从C类降到D类,将引发差别化用电、用地等。
目前,“碳效码”已在浙江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推广,通过企业碳效水平和规上工业平均碳效、企业所属规上工业行业平均碳效的分类对比,从两个维度对企业碳效水平赋码。
绿色低碳发展使水更绿、城更富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元初戴表元的这首诗印证了湖州自古以来的清丽景致,青山绿水一直是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本。
湖州是太湖边唯一因湖而名的城市,农耕时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言说是对其富庶的注解,近代丝绸业的发展也给湖州带来财富,当地涌现的巨贾以南浔的“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最为知名,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丝绸为主的纺织业仍是湖州的支柱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超过30%。
1990年代以来,太湖沿岸城市舟舸争流。湖州199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提前7年“翻两番”,一回头,却发现对岸的苏州、无锡均已超过四百亿且增速、人均指标领先。为了“让太湖不再倾斜”,湖州经历了一轮“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型增长,污染随之而来。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安吉县余村调研,在听取了关停矿山,发展旅游休闲经济的汇报后给予充分肯定,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当年,湖州在全国率先实施绿色GDP考核机制,即GDP核算须为扣除环境污染损失后的净值,当年12月首次公布市区2004年绿色GDP核算结果,原先的GDP被扣除环境影响成本8亿多元。2008年开始,湖州又将绿色GDP纳入对各县区的综合考核。天能集团绿色循环产业园
自上而下持续的发展观引导,“两山”理念在湖州生根,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全领域。
招商引资是发展思路的直接体现,也是行业、项目、企业进入的第一道门槛。不久前,投资15亿的一个汽车零配件项目相中湖州南太湖新区,但新区在环境评价时发现其生产工艺包含电镀,而《太湖流域管理条例》禁止设置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要求的电镀等排放水污染物的项目。就凭这一点,湖州放弃了这个项目。
生态因素在湖州引入项目时有一票否决权。据统计,2017年以来,湖州因环保问题已劝退167个项目,涉及投资287亿元。不仅如此,湖州对本地产业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改,2017年,南浔区的3922家木业企业经排摸,677家被亮“黄牌”,开展整治提升,其余的亮“红牌”,被淘汰关停。
与此同时,湖州加快绿色产业转型升级,累计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4家、绿色园区4个、绿色供应链17家;通过中国绿色认证企业137家、产品179个,数量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获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到去年末绿色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达22.4%,高于全国水平10多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开发了“碳效贷”、“碳汇贷”等10多款碳减排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101.7亿元,支持减碳技改项目559个。“绿色金融大脑+低碳信贷工厂”今年上线,已集成3.9亿条数据,帮助2369家企业获得授信141.65亿元。
司法领域也积极参与低碳综合改革。南太湖法院作为浙江唯一的环境资源案件跨区域集中管辖法院,引入“碳汇”进行生态修复的“生态司法+碳汇生态补偿机制”。今年7月,该院宣判浙江首例生态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支持碳汇价值损失赔偿的案件,被告单位某旅游开发公司、被告人顾某承诺通过补植复绿完成生态修复和自愿认购林业碳汇,获从宽处理,除相应刑罚外,被告单位被判赔偿林地碳汇价值损失3.72万元,赔偿金定向补偿给林农用于植树造林或投入生态公益项目。
绿色低碳使湖州经济发展更稳健、持续。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5亿元,9.5%的增速居全省第二;财政总收入684亿元,增长17.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3.5亿元,增长22.9%,为全省第一;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1.65,较上年的1.66进一步缩小。
经济发展的同时,湖州的山更青、水更绿。2021年,市区PM2.5浓度从2017年的4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从68.5%上升至84.4%,县控以上地表水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III类,在“美丽浙江”考核中连续九年优秀。
(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