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1月1日起,北京市将全面实施建筑垃圾分类处置,优化调整建筑垃圾备案登记制度,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近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分类处置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建筑垃圾的产生量逐年增长,推进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意见》在建筑垃圾分类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方面提出了哪些指导性建议?后续如何实施推进?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意见》中的管理内容和手段更细致,标准更严格,而且这次是十部门联合发文,形成联动,从源头至后端形成了闭环管理。”北京建工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建工资源公司)副总经理李烁表示。
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执行主任毛达博士也认为,《意见》的出台可以有效避免不同地区因政策执行不到位造成的差异化。
分类处置,突出资源属性
“此次出台的《意见》更加强调资源化,原先建筑垃圾往往因为难以利用而被废弃处置。如今,则更加强调建筑垃圾的资源属性,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种类区别对待。”在谈及北京全面实施建筑垃圾分类处置时,毛达表示,“这也避免了后期因分类不明晰而造成的污染以及不必要的损失。”
据悉,《意见》强调全面实施建筑垃圾分类处置,将建筑垃圾分为资源类和处置类两类,同时对其进行详细区分,并明确不同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
“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原料成分更混杂,不经处置无法直接利用,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置,对环境危害更大。”李烁表示,“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居民、商业等装修垃圾持续产生,且数量庞大,急需更好的资源化利用路径。如今,根据建筑垃圾的不同特征将其进行分类处置,重点越突出,管理越高效,对于解决‘城市病’也越具有积极意义。”
当然,政策出台不代表就是最终结果,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进一步优化升级。
“希望建筑垃圾分类处置工作中,加强装修垃圾中可能存在的部分有害废物的处置。一方面,装修本身会使用很多涂料、油漆类的化工产品;另一方面,拆下来的旧物件也可能携带有毒有害物质,比如保温板里的溴系阻燃剂等,都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毛达指出,对于建筑垃圾中的稍高风险的材料和化学品,未来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类别进行专门监管。
因事制宜,加强精细化管理
建筑垃圾进行了分类,与之对应的,此前的建筑垃圾消纳备案制度也需要进行优化调整。
“《意见》对建筑垃圾的管理进行优化调整,该减负的减负,比如消纳备案程序的简化,灵活务实,也利于降低成本、扩大利用范围;容易出问题的方面又做到加强管理,比如强调建筑垃圾简易填埋场、临时贮存点和资源化处置设施关闭后,应于6个月内完成积存建筑垃圾处理,实现场清地净。”李烁表示。
“一体化”也是《意见》强调的重点。《意见》提出强化建筑垃圾全链条闭环管理,继续推行“一体化”发展模式,实施建筑拆除和资源化利用一体化管理,实现建筑垃圾“产、运、消、利”全流程在线监控。
收运有序、处置规范、全程监管……前段时间,在北京市城管委的支持、指导下,北京建工资源公司推出了“装修垃圾收运处一体化”模式,通过公开价格、末端计费、绿色运输、打造小程序等多种手段,实现装修垃圾收集“源头”至“出口”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为城市有机更新与低碳减排提供全新解决之道。根据试点情况,未来,这一模式将在北京全市范围内推广。
《意见》同时提出进一步扶持资源化处置设施建设,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细化调整为就地处置设施、临时处置设施、固定处置设施。
“永临结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城市发展是动态的,多种模式组合搭配更有利于城市固废的整体性治理,对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意义重大。”李烁向记者介绍,他们根据不同种类、不同体量、不同特点的建筑垃圾,通过模块化处置线、临时设施、固定设施等多种模式结合的方式,打造建筑垃圾区域化综合解决方案。
“模块化处置线占地面积小,安装调试周期短,15日即可形成生产能力,可以处置聚集度低、量小、成分相对单纯的拆除垃圾;综合处置线,能处置集中、大规模产生的、成分复杂的建筑垃圾,解决短期建筑垃圾就地处置问题。固定设施模式,采用全封闭厂房结构,处置规模大,能够持续为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李烁说道,“我们在海淀区打造了‘N+1+1’模式,即一个固定设施、一个临时设施和多个模块化处置线相结合的区域级综合治理模式,高低搭配、远近结合,达到顶层设计、统筹管理的目的。”
循环利用,让垃圾变废为宝
有数据显示,每处理1亿吨的建筑垃圾,可以带来近90亿元的新增产值,同时还可以减少1.5万亩的占地以及13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说,建筑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再生利用可产生巨大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
《意见》提出强制应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经处置加工后,可制作成再生骨料、再生砖、再生构件等再生绿色建筑材料。
区别于过去传统的填埋方式,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不仅解决了建筑垃圾堆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生产出的再生建材,还能反哺于城市建设。
“其实这类实践已经有很多,比如在温榆河公园、怀柔科学城等地,都有再生产品成功应用的案例。在工人体育场新场馆建设中,也应用了再生无机料等再生产品,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李烁认为,再生产品的推广利用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最后一环,也是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发挥“城市矿产”作用的关键步骤。
“我们打造了涵盖九大类20余种再生产品的全维度产品体系,推出了再生骨料、再生仿石材市政砖、再生净水滤料等多种再生产品,可应用于湿地公园、海绵城市建设、市政基础配套、水体治理、园林造景等领域。”李烁说道。
建筑垃圾作为城市更新的“代谢产物”,是城市垃圾中占比最大、对城市碳排放影响极大的固体废物,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实现,也是建设“无废城市”的重要工作之一。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低碳、环保、循环经济,让有限资源无限循环,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李烁向记者介绍,他们公司的《城镇装修垃圾综合处置成套技术》等三项技术被评为“无废城市”先进适用技术,已在北京、上海、江苏、河北等省市的多个项目中应用,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技术保障。